一、学科建设目标
本学科依托民族学、民族地区公共管理2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2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以新文科建设为发展契机,凸显民族学与社会学、公共管理、法学、哲学学科交叉融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特色民族学为研究重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依据社会需求动态调整办学规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夯实教学条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预期就业率,争取省级及以上学术成果奖励,推动科学研究内涵式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发展思路
1.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特色民族学为重点领域的科研团队,凝练研究方向,为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夯实基础。
2.通过引进优质师资和培养中青年教师,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实现民族学专业教学提质增效。
3.在院内积极探索多学科协同建设机制,通过科研协同、课程和实践教学协同、对外交流等,实现跨学科研究,彰显新时代中国民族学办学特色。
4.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其他高校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先进经验,立足于宁夏和西北民族地区发展现实,以新时代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根本指导,以创新研究生教学、科研模式为抓手,提升学科整体发展水平。
5.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研究中心(基地),积极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支撑,持续提升服务地方社会发展能力,深入推动民族学学科从学理性构建转向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求。
三、具体建设方案
1.凝练学科方向
以国家和宁夏地方经济社会现代化需求为导向,在现有民族学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治理、马克思民族理论和政策等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结合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实际,进一步凝炼出符合宁夏大学民族学学科“双一流”建设要求的学科方向。拟在整合我校民族学一级硕士学位点、8个二级硕士点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发展与当代实践”“中华文化演进研究与范式批判”“当代民族地区与社会发展研究”“民族地区法治建设与现代化发展研究”四大学科方向,使研究特色更加鲜明、学院多学科融合优势更加突出。
2.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
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首先,继续积极引进民族学高层次人才,搭建优质学科梯队,争取“十四五”期间能够引进至少3名国内外较高层级的具有区域研究特色的民族学博士;力争引进国内知名教授兼职,加强学科建设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在“专业基础好、学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标准下,继续培养现有具有潜力的青年教师。最后,重视培育学术团队,由博士生导师牵头,围绕上述四大学科方向,组建具有区域特色、西部一流的科研团队。
3.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在培养研究生时,要统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助力研究生跨学科研究思维的养成,积极吸收学位点研究生参与到各类科研项目研究中去,大力提升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4.课程与教材建设
要瞄准学科发展前沿,面向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核心课程群。将《民族学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题》《民族学理论与实用方法》《文化与人研究专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题》五门课程中至少两门建设成为院级精品课程,一门建设成为校级一流课程,并同步完成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等教改项目培育。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技术,建设“微课”等新型课程教学资源。
鼓励副高职称以上教师牵头组织编写部分选修课程教材,并在孙振玉、李德宽两位专家指导下,根据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对现有核心课程教材进行内容补充和修订。
5.科学研究建设
“十四五”期间,学科力争在科学研究方面实现如下目标:
纵向科研项目 |
科研论文 |
教改论文 |
著作 |
教材 |
80万元 |
CSSCI2篇、北大核心6篇 |
2篇 |
4部 |
2部 |
6.学科研究、实践基地建设
(1)建设目标
校内研究基地 |
数量 |
备注 |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 实践研究基地 |
1 |
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演进发展 |
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
1 |
围绕中华文化历史、现实及研究范式 |
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1 |
围绕民族学与社会学跨学科研究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
学院实践基地 |
数量 |
备注 |
法学院田野实践、实习基地 |
1 |
为全院学生田野调查提供平台 |
(2)建设内容
提升研究生理论应用能力,重点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面向研究生开设方向课程,争取建成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
7.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
积极发挥学校、学院和学科资源,组织专业老师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每年不少于5人次,每年邀请本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前来讲座不少于3人次,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科成员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
注重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通过横向合作项目形式,着力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学理保障,助推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在民族地区的落实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