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思政
党建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思政 > 党建风采 > 正文
一生耕耘 桃李满天——追忆杨启辰先生
作者:冯杰文 封宏砚/文 发布日期:2017-10-23 点击数:

 

一生耕耘  桃李满天    

——追忆杨启辰先生  

(冯杰文 封宏砚/文)  

 

杨启辰先生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响应国家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同年分配到刚刚初创的宁夏大学任教,一干就是44年。教学之余,他勤奋著述,撰写和主编著作18部,参编著作8部,在全国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宁夏大学科研成果奖23次。作为宁夏大学哲学学科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他本人先后入选100多种全国及国际名人词典,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知名专家、学者。  

 

拳拳赤子心  

1958年,伴随着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宁夏大学的前身——宁夏师范学院应运而生。年仅23岁的杨启辰从北师大哲学系毕业,满怀教育报国、建设大西北的豪情壮志,来到宁夏贺兰山麓西沙窝这块热土,当上了一名哲学老师。  

先生从教44年,培养了大批本科生,研究生人才,留下了丰厚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也留下了热忱、执着、严谨的从教精神。他对教师工作满腔热忱,从1959年北师大毕业来宁大执教到2003年离职退休,从教的初心不变。无论是给本科生讲课还是带研究生访学,他都热情洋溢全身心投入,为边远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经历。  

他带哲学原理课数十年,撰写了上百万字的讲稿。给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带东方哲学史、伊斯兰哲学等学位课,直至67岁退休,从未缺过一次课。他年过花甲多次带研究生访问北师大、人大、中国伊协的专家、学者。为了节省经费,他和学生住的是很简陋的旅馆,吃的是便餐。  

他当过多年的哲学教研室主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宁夏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有声有色,教学、科研成果丰厚,这些都离不开他的以身作则和有效的管理。他才华横溢,能说善写,在人生历程中,他有过多次改行从政、晋升职务的机会。但是他认准了人民教师这一光荣职业,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乃至一生的精力,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所热爱的教师职业,为宁夏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执着的从教精神,还表现在对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执着追求,为协助学校申办外国哲学硕士点倾尽全力。从专业论证、组建梯队,到争取国务院学位办的支持,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和极其有效的工作,使外国哲学作为宁夏大学第一批硕士点获准开办。  

杨启辰先生有板有眼的教学风格和精雕细琢的科研风格有口皆碑。他给多届学生讲哲学原理,从概念界定到原理解说、举例分析,搞得轻车熟路,讲起课来内容充实,条理清晰,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宁大的写作大户,科研大家。带领青年教师搞课题,编教材,写著作,出版了学术著作数十部。他主持的首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兰经》的哲学思想,哲学教研室全员参加。他提出了研究方法、写作体例,然后指导青年教师完成写作任务,经过他认真统稿,反复修改,最后付梓出版。这都著作因题材独特,观点新颖,内容丰富,逻辑严谨,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杨启辰先生作为政法学院的元老,见证了政史系、政治系、政法系、政法学院的演变过程,作出了特别突出的贡献。他带过的学生遍布宁夏山川,有的成为区内外学术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有的走向领导岗位,成为教育部门、各类学校的教学骨干、学术精英。  

我最早聆听杨先生的课,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教室是在宁夏大学新建的教学楼三楼,即现在怀远校区的研究生楼。因其造型象一本打开的书,同学们都形象的称其为书山楼  

一次开班会时,班主任告诉我们,这学期有一位资深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给我们上《哲学原理》课,同学们都很期待。上课铃声响了,杨先生走进了教室,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先生学究味很浓,给人一种不怒而畏的威严。当先生正在做自我介绍时,一个同学迟到了,喊了多次报告,先生让其走进了教室。一看是个光头小子,先生先询问了他迟到的原因,还质问其为何要剃光头?当堂教训了一番。  

接着,先生给我们讲了上课途中的奇遇。原来为了节省时间,先生走路向来疾步快走,行色匆匆,结果被一位骑自行车赶着上课的同学给撞倒了。这位同学扶起了先生,说了一声对不起就走了。看来这个同学对自己撞人的后果认识不足,需要对其批评教育,话音未落,班长立刻站了起来,对不起,撞您的那个同学就是我,我不是故意的,这纯属偶然事件,以后在校园里骑自行车一定放慢速度。先生听了学生的道歉也就原谅了他,但却讲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语:要知道,一个偶然的事件可能会造成一个必然的结果。  

先生上课精神饱满,说话掷地有声,板书工整,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一个波粒二象性讲了两节课的时间。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坚信不疑,如果有人对其提出异议,先生会毫不犹豫地予以反驳。一次哲学讨论课上,先生让我们讨论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大多数同学根据教科书上的观点,坚持内因决定外因,外因根据内因起作用,只有一位同学对此观点持有不同看法,且举例说,如果一个婴儿掉进了湖里,如果不靠外因,他自身能得救吗?可见,外因有时也起决定作用。先生听到此话,不但批评了他,还说,看来你还得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后来这个学生成为了先生的硕士,硕士毕业后在唐山大学工作,考上了南京大学的哲学博士,现在安徽某大学任教。  

我本科毕业后,先生劝我继续深造考硕士。我作为贫困地区走出来的农村孩子,大学毕业成家立业是大事,就放弃了考研的机会,到盐池一中任高中政治课教师。多年后,历史的车轮已经开到了21世纪,我终于有幸成为了先生的硕士研究生。  

先生无论是给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上课,都十分严谨,在讲台上,完全沉浸在严密的逻辑思维中。他很注重原著分析,强调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讲《费尔巴哈论》时,带着我们对原著一字一句进行分析。为了培养我们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先生鼓励我们多练笔,尝试着发表文章。除了精神上的激励,他还通过科研奖励的方式,鼓励我们发文章,一般刊物发文章奖励50元,核心刊物奖励100元。  

在先生的督促和期望中,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发表了,先生成为了我学术的启蒙老师。除了倾心培养弟子,他常常为弟子获得的成就而自豪。讲起冯怀信、陈小虎、丁克家、冯璐璐、吕耀军等弟子的不断进步和学术成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先生爱教敬业的赤子之心,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满满正能量  

杨启辰先生读书是为了著书,著书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弟子。他以著书培养弟子为乐,心无旁骛,徜徉在书海中,充满了正能量。阅读、思考、写作成为了先生生活的主旋律,为了便于研究和写作,他花甲之年还学会了五笔打字。  

先生的刻苦勤奋令入钦佩。他总是精力旺盛,笔耕不辍,埋头著述,著作等身。初学电脑时,时常看到他将工工整整的手写稿放在桌边,然后用已经僵硬了的手指很费力地一个字一个字敲键盘,经常工作到深夜。  

一天夜里,他的胃病犯了,独自一人在家,苦苦撑到凌晨,实在支持不住了,才打电话叫学生到药店里去买止痛药。学生见到他时,脸色惨白,浑身抽搐。正是凭借这样的毅力,先生的著作一本一本接连出版了,而他,却一天天见老了。    

2012年,年过古稀的杨先生不幸患结肠癌,手术后的他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退而不休,精神饱满,说话声音洪亮。年近耄耋之年的他取网名山鹰,参加各种社会团体的活动。诗歌朗诵,大合唱,老同事聚会,赋诗会友……先生老当益壮,乐此不疲。  

他与时光赛跑,以积极、乐观、奋发、昂扬、向上的状态,努力扩展生命的长度和宽度,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他走遍祖国大江南北,遍访名山大川,拍摄的社会新闻、风景图片络绎不绝刊登、转发,他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编微博,活跃在朋友圈里。  

他从未停下手中的笔,从未停止过写作,从未停止过思考。2016年出版了第一部个人诗集,退休后竟然完成了两百多万字的诗文写作,这是多么惊人的创造,需要何等超人的力量!  

哪里有超常的毅力,就会有非凡的业绩。  

先生教学、科研成就斐然,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成为了本科生的指定教材;主编的《东方哲学概论》成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读书目。  

先生撰写的《<古兰经>哲学思想》一书在国内具有开创性,被新华社誉为中国研究《古兰经》哲学思想第一人,著作荣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  

他主编的《毛泽东民族思想研究》荣获国家民委民族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  

先生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受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表彰,2000年获宁夏9·10教育奖章。  

他以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淡泊名利,奋发作为,教书育人,堪为人师、楷模。  

启辰先生在落日余晖与命运顽强较量,用正义、温情、自由、快乐,演绎出人生最后乐章的尊严与美丽。  

他用一长串响亮而辉煌的音符,奏出了威武雄壮的命运交响曲。  

   

殷殷师生情  

先生身材高大魁梧,言谈举止中总是透着为师的尊严。威严中又时常露出淡淡的微笑,给人一种长辈的亲和感。先生受教于名府、名师,博览群书,学贯东西。他授课条理清晰,论述精辟,博古通今,给人启迪。一般人认为枯燥的哲学原理,总能从先生平缓、从容的叙述中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淌,并富有哲思趣味,产生鲜活的生命力。  

先生对学生关怀备至、严慈有加,小至生活的点滴,大至毕业后工作的安排,先生都给予学生无私的帮助和照顾。为了照顾家境困难的学生,他想方设法为学生争取勤工助学的机会,还特意将硕士点的图书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轮流负责管理,以此给学生发一些生活补助。这一善意的举措,让学生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他总是希望学生能多看书、多积累,每到周末都会打电话到宿舍督促。为了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硕士论文,他创造各种机会带领学生赴北京国家图书馆查找资料,访问全国知名的学者。由于经费紧缺,先生将变卖自己著作的资金用来资助学生做访学经费。  

先生对侍学生宽容和蔼,鼓励有加,慷慨相助,从不吝啬,学生每承担一份科研任务,他都按照实际字数付给相应稿酬。对每一个学生都像一个慈父般照顾,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关心学生的生活。他常常到学生宿舍里探望,有什么困难没?”“缺钱不?这类话时常挂在先生嘴边。逢年过节给学生送月饼、水果等礼物,一年总会有几次请学生到家里聚餐。顾世群、冯怀信、陈小虎等弟子,常常受邀聚集在先生家中,面聆教导,备受师恩。他对学生慷慨大方,自己的生活却很节俭,速冻水饺是他的家常便饭,很少到饭馆里就餐。同学们劝他注意身体,他总是一笑了之。  

为了开拓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查询到研究资料,得到更多名师的指导,宁夏大学研究生院从研究生培养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研究生的访学经费,每人每次发放1000元(当时学院还额外给我们多发200元),我也成为其中的一个幸运儿。  

20039月,先生已退休回到北京,但还未忘对弟子的培养,临行前叮嘱我:你们到北京访学一定要来找我。一个月后我们踏上了去往北京的列车,并电话告知先生我们大约下午五点到北京火车站。得知此消息后,先生委托我的一个师兄到火车站接我们。下了火车后,因师兄临时有事未能接站。我们一行六人都是首次到北京,走出火车站后,我们坐上一辆公交车询问去国家图书馆乘坐几路车,结果被粗暴的售票员从公交车上推了下来。后来在中央民族大学读博士的师兄丁克家帮助下,我们住进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地下室宾馆。  

如此这般几经折腾,已经到了晚上九点钟。由于担心惊扰先生休息,我们也就没给他打电话。可是谁又会想到,先生得知没有人去接我们,连晚饭也没顾得上吃,就步行到国家图书馆附近,一个宾馆一个宾馆去寻找我们。找遍了国家图书馆附近所有的宾馆,也未发现我们的踪影。晚上十点多了,当我和同学金贵准备休息时,突然听见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啊!是先生。只见他身着紫色的睡衣,手里摇着一把扇子,气喘吁吁,嘴里嘀咕着:来了也不打电话,真叫人担心。  

先生费尽辛苦找到了住在地下室的我们,可是先生全家出动,打电话、托熟人,四处找寻夜晚行动不便的先生下落。  

此情此景,如今回想起来,先生的音容笑貌、蹒跚步履,彷佛昨天,如在眼前,禁不住让人泪洒衣襟。  

爱之花盛开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杨启辰先生的一生波澜不惊,为人为学,勤奋严谨。正人正己,憎爱分明。学风可师,师风可学。杏坛耕耘,桃李满天。  

人活着的意义,是哲学的命题。先生犹如启明的辰星,他把光亮永久地留在了人间。人虽已逝,然音容宛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令我辈缅怀、敬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5154字)  

 

(本文在成稿时参阅并引用了张秉民、冯璐璐、郭春霞、顾世群撰写的怀念扬启辰先生的文章。宁夏大学报实习生封宏砚对全文做了文字编校。)  

 

[作者简介] 冯杰文:汉族,1971年5月出生于盐池县。现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在《世界宗教研究》《史学理论研究》《西亚非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篇,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出版著作3部(独著),参编著作1部。  

 

 

 

[作者简介] 封宏砚:汉族,199710月出生于河北石家庄,现为宁夏大学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担任宁夏大学校报学生记者、实习编辑,在宁夏大学报和宁夏大学新闻网发表了新闻、文学不同题材的文章百余篇,有多篇作品获奖,参与了多部文集的编校出版并有50余篇作品被收入《悦读宁大》《往事留痕》等著作。在校内外参加过几十次人物采访,大二暑假曾在银川日报社实习,被评为优秀实习记者。